中建西北院现有职工16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2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36人,高级工程(建筑)师565人,工程师298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7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陕西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6人(2016年首届)、优秀勘察设计师18人。
拥有各类注册531人,注册人员占比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中,一级注册建筑师171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132人,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69人,注册电气工程师23人,注册城市规划师30人、注册造价师21人、注册监理工程师37人、一级建造师30人,人防防护工程师12 人、注册安全工程师2人,注册会计师4人。
汇聚群英,共铸中华建筑文化新篇
张锦秋,中建西北院总建筑师,我国建筑工程领域杰出的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她与西安城,被喻为西班牙的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之于巴塞罗那城、德国的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之于魏玛城。哈佛大学著名建筑教授称赞她为“中国第三代建筑师的领头人”。她是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曾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2015年5月8日,编号210232号小行星经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张锦秋星”。她是西北院第二代工程师(设计师)的代表,是激励西北院人持续向前、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赵元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建西北院总建筑师,是继张锦秋院士之后中建西北院第三代建筑师的代表,是我国恢复高考以来,在创作一线成长起来的中国西部地区首位全国工程勘察建筑设计大师。他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内地与香港互认建筑师,APEC中国建筑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首届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当代百名建筑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这一代建筑师承继多元、风格各异、视野开阔,其作品凝聚着建筑理论创新和探索的成果,既彰显着大国文明的自信自觉,又展现出了传承创新中华建筑文化的时代力量和精神。
在张锦秋院士、赵元超大师之前,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北院的第一代设计师,以留美留法归国的董大酉、洪青为代表,创作了西安人民剧院、西安人民大厦等一批经典,成为那个时代中国追求民族特色建筑的代表。其中,西安人民剧院和西安人民大厦被载入《弗莱邱建筑史》,并被列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还有许多的早期建筑已成为了时代的记忆。
扎根于千年文化名城、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的西北院,汇聚着各类优秀人才。他们来自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建筑名校,各类注册人员密度全国行业领先。在这里,既有专家、行家,又有名家、大家……他们始终坚守着“天人合一”“古今融合”“中外和谐”的“和合建筑”创作理念,始终坚持科技与艺术、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建筑与人文等的和谐统一,其深刻的文化理念和强烈文化艺术追求深深地浸润于行为自觉。
他们坚守捍卫,弘扬创新,赋予了城市建筑特有的情感与思想,彰显着城市的文化特色;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所浇筑的“工匠精神”赋予着现代建筑全新的意义。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立足于中华大地,在中建西北院这个流动性、开放性和价值创造平台上,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和合建筑”创作之路,为坚定文化自信与中华建筑文化的复兴做出了贡献。